糖心vlog入口网页:柚子猫八重神子的情人节礼物百-京沪之间|陆一:从五个故事感受证券市场的波澜壮阔
【编者的话】
“在北京,看上海”,“澎湃下午茶/京沪之间”系列于2024年5月17日正式启动。“京沪之间”旨在解析中央政策,探讨上海思路。
第一场研讨会,畅谈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上海战略。第二场研讨会,聚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三场研讨会,关注科技金融。第四场研讨会,讨论新税制与新业态。第五场研讨会,探析什么是高质量孵化器。第六场研讨会,讨论公共数据开放利用与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第七场研讨会,讨论上海证券的起源。
第七场研讨会,邀请了资本市场史研究者陆一、上海中证博物馆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卫东、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
以下为陆一的演讲精要。陆一认为,中国证券的发展跌宕起伏,是顺应特定历史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离不开老一辈领导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与伟大探索,更离不开每一位默默付出的证券人。

资本市场史研究者陆一
回首往昔,证券诞生于上海,是一个特例、也是一个惯例。无论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或者是个人生计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年代,还是一个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转折年代,上海证券如何在逆境中重生,如何在新时代的曙光中焕发新的生机?我们将通过5个故事,回顾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感受证券市场的波澜壮阔与跌宕起伏。
故事一:从《繁花》透视上海证券市场的重生与老法师传奇
《繁花》此剧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1990年代初上海证券市场的风貌,但其中对主要人物老爷叔的塑造存在偏差,与真实的金融界称呼“老法师”有所出入。
证券在上海的重生,有它历史的积淀。《繁花》中老爷叔的原型,有所本,其代表人物即林乐耕,是一位解放前华商交易所的红马甲,其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堪称上海证券市场的传奇人物。
林乐耕早年从宁波乡下出来,在华商交易所做练习生,后成为股票行老板,历史上因蒋经国打老虎事件被捕入狱。1980年代末,他深谙股市坐庄之道,跑到深圳去填了一张买单,以超出市场价50%的价格,买入2万股,随后引发市场狂涨。两年后,深圳的深发展涨到180元时,林乐耕又以158元的价格将股票全部卖出,引发股票一路下跌。
但是,上海的老法师是一个群体,其中有原来在解放前就写过专著《我国证券市场之发展史》、解放以后曾在上海财政局担任过顾准秘书的陈善政,他在1984年就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呼吁《上海要大胆成立证券交易所》。同时在深交所筹备的现场,还有曾是解放前老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员的周顺祥,他听说深圳筹建证交所后,自费到深圳要求参加筹备工作。被聘为深圳证交所筹备小组的顾问。这些老法师的身影,不仅见证了上海证券市场的重生,更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做法,影响了市场的走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年轻一辈的证券公司和交易所人员对他们叨叨的具体技术做法并不完全听从,但是老法师们在上海证券市场中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依然无可撼动。
故事二: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背后的故事与关键人物
联办,全称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原计划由9家中字头信托投资公司出资,想在北京筹建一家公司制的证券交易所,但因1980年代末的社会冲突而搁置。联办诞生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宫著铭当时的身份就是——国家体改委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党组成员兼金融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综合计划司司长,交通银行董事,国务院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金融改革组负责人。
1988年,朱镕基得知宫著铭来上海,曾邀请至家中,向其询问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设想。宫著铭提了两条建议:一是抓住交通银行,把握住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可解决上海资金问题;二是兴办交易所,有交易所才是金融中心,钱在你上海流转沉淀,你就有钱了;三是企业通过交易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那是不用还的。这为上海解决资金难题提供新思路。
朱镕基对这些建议很感兴趣,继而形成了后来在证券市场发展中的基本思路和概念。此后,1993年朱镕基担任副总理后,国有企业、国有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大量上市筹措资金,这一现象延续至今,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基本基因。
故事三:上海证券交易所与股市起源的历史真相
《繁花》有一个硬伤,1987年老爷叔就写下了一个600602代码让宝总去买这个股票。这在历史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198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前,早期股票在证券营业部的柜台进行交易,并无代码标识。直至1990年交易所成立,才引入三位数的交易代码。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全球第一个采用电脑交易撮合系统及信息发布系统的交易所。
由于早期的硬件技术限制,使得上交所的交易系统只能支持三位数的交易代码,直到1994年2月1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将电脑系统主机从386微机升级到HP小型机,才将股票代码升级为六位数,原三位数代码前加“600”。这一变革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在技术和制度上的不断进步。
历史误读与《繁花》的故事
在电视剧《繁花》中,西康路101号被描绘为中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柜台的所在地。实际上,中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柜台位于南京西路1806号。这一历史误读一时在网络上引发了争议,最终促使相关方进行了修正。如今,在中国证券博物馆的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复原的南京西路1806号交易柜台的原貌,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场景。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起源
中国股份制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萌芽可以追溯到1983年流行的企业横向联合。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马洪带队调研后提出,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困境,而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则较为活跃。为解决城市回城青年的就业问题,马洪提出了通过股份制来巩固、深化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横向联合,这一建议推动了股份制改革从农村走向国有企业的试点。
1986年,中央“关于明后两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横向联合的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明年可普遍推行股份制。各省、市和自治区,都可选择若干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1987年,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发行股票的国有企业之一。
同年,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在座谈会上听取了关于股票流通问题的汇报,并迅速批准了设立股票柜台交易的提议。1987年9月26日,静安寺附近的理发室被改造为中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柜台,开启了股票交易的先河。
证券公司与股票交易机构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证券业务由信托公司承担。这些信托公司多由人民银行各地分行设立,部分具有特殊背景的公司如中农信、中创等也参与其中。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由人民银行各省市分行集中创办的证券公司在1980年代末应运而生,其主要职能并非专注于股票交易,而是为国债的发行和流通服务。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这一标志事件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早期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篇章。从三位数到六位数的股票代码演变,从南京西路1806号到西康路101号的交易柜台迁移,再到股份制改革的试点与推广,这些历史片段不仅记录了市场的起步,也见证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故事四:中国证券公司从国债发行到股份制探索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财政赤字的压力,中国政府开始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国债的发行成为解决财政问题的重要手段,证券公司的出现则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迅速增加,中央政府无法满足各地的财政需求。股份制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地方政府和企业被鼓励通过市场方式筹集资金。
为解决财政赤字,财政部开始发行国债。为促进国债的交易,人民银行总行要求各地分行成立证券公司。1988年,这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各地纷纷成立以地方命名的证券公司。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各地证券公司的命名方式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宁夏证券、湖南证券、陕西证券等。这些公司通常由当地人民银行分行直接设立,因此名字大都反映了地区属性。
上海在1988年前已上报两家证券公司:交通银行办的海通证券和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办的万国证券。这两家公司成为早期证券市场的先驱,其中海通证券因其坚持原名和稳健经营而广受赞誉。
在总行要求下,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了申银证券,由分行秘书科长吴雅伦担任总经理。申银证券初期主要进行市场研究,并未开展实际业务。1990年,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建,吴雅伦被调任证交所副总经理。此后,申银证券才转让给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成为其旗下子公司。
故事五:向范尔霖赠送小飞乐股票
1986年11月10号到13号,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在北京召开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此次会议邀请了众多华尔街的大佬。美国驻华大使洛德,美国前国务卿罗杰斯,还有前商务部长都出席了会议,而纽约证交所董事长兼CEO范尔霖也在其中。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邓小平接见了他们。在众多照片中,一张邓小平接见范尔霖等人的照片引发了广泛关注,长久以来,大家都认为在这个时候邓小平送了一张小飞乐股票给范尔霖。
今年春节,通过一系列新发现的历史资料的重新考证,才还原了当时真实的场景。1986年11月14号上午10点,邓小平接见范尔霖,范尔霖送给邓小平一个盒子,里面是纽交所的纯金徽章,邓小平接过徽章后哈哈大笑,这一场景被定格。然而,照片中并没有邓小平送礼物给范尔霖的画面。
通过寻找当事人——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当时的行长助理朱小华、在上海负责接待范尔霖代表团的夏宇,查阅回忆录等方式,我们了解到赠送股票给范尔霖是会议中间临时起意准备的,是陈慕华行长赠送的。当时美方对中国证券市场感兴趣并索要股票,刘鸿儒(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任主席)先让北京分行提供股票,后因北京分行送来的股票不专业,而最后让上海分行再送来小飞乐股票。经过新发现史料的反复查证,最终确认这张小飞乐股票是在1986年11月13日人民大会堂,在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招待会上,由陈行长(陈慕华)赠送给美国纽交所代表团团长范尔霖。范尔霖拿到股票后,于11月16日在上海参观时前往静安营业部办理了过户手续。
在邓小平接见范尔霖时的现场翻译高志凯的回忆中,还提到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1974年4月,邓小平作为中国特使去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那个周末邓小平提议出去转转,手下问去哪里?小平说去华尔街。因为那天是周末不开市,他们一行没能进入纽交所,只是在华尔街地区转了一圈。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就关注到了华尔街,这或许是他对中国未来改革和股票市场思考的开端。从1974年的那次访问美国悄悄走访华尔街,到1986年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纽交所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范尔霖,这十几年间邓小平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不断思考和探索,最后,邓小平在1986年对范尔霖说,中国要搞自己的股票市场。——也是因为邓小平的这句结语,才形成了我们中国现代资本市场的奠基石。这是中共中央最高层第一次用具体的行动肯定了企业发行股票、搞股份制改革这件事情的正当性,并揭开了资本市场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封盖。
(谭谕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