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nana卡洗衣机是什么:糖心米菲兔网红-两会申聚焦|从安居到善治,打造人民城市“上海样本”
2024年上海市民最关注的地方,黄浦江畔的双子山一定榜上有名。
双子山的构想源于市民的“金点子”。2017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就世博文化公园建设征集意见,有不少市民建议,在公园内堆山造景,以弥补上海市中心没有山的遗憾。7年后,双子山拔地而起,主峰海拔48米不算高,但成为市民心目中的城市新地标。
在双子山顶上举目远眺,城市天际线、卢浦大桥、黄浦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双子山所在的地方,曾被测算出商业地产开发价值高达数千亿元,如今成为面向所有人的城市中央公园。
2024年9月9日,上海,位于世博文化公园内的双子山苍翠葱茏。视觉中国 图
城市发展不仅要高度,更要有温度。双子山便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承诺,象征着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度践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已贯穿于上海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从解决群众宜居安居问题、提升公共服务均衡优质水平、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到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人民群众参与得更加频繁,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有新提升。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市更新
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
这个冬天,年近70岁的周冬妹和丈夫不用再忍受老弄堂里照不见阳光、水管冻裂的寒冷了。2024年12月,静安区65街坊零星旧改项目启动签约首日即生效,他们签完字就出去租了房子。先租房过渡,等拿到钱再买新房。
周冬妹居住的弄堂。上海静安 图
上海城市更新加力推进,越来越多像周冬妹一样的居民,将告别逼仄的里弄、拎马桶的日常,迎来新生活。
2022年7月,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已全面完成;目前,上海正在加快零星旧改和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实施城中村整体改造,预计2025年将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当本地居民乔迁新居,来沪新市民也有了家。
面向来沪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上海加快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截至2024年10月,累计建设筹措超过50万套。
尤其是对快递外卖、保安保洁、家政服务等城市运行一线保障人员,上海创新打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为他们定向供应价格公道、服务到位的租赁住房和床位。
一位住在大场城家公寓的快递小哥告诉记者,住在“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比自己在外租房便宜很多,而且电瓶车可以充电,洗了衣服可以用烘干机,非常方便。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资料图
除了低廉的价格,这个“家”的配套服务越发暖心和完备,从洗衣做饭到运动娱乐,各个项目结合住户需求不断开辟新的空间,扩大“家”的半径,扩散“家”的温暖。
让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解决好住房问题是关键。上海市政协委员陈永亮建议,加大保租房资金支持力度;灵活调整保租房准入政策,放宽准入门槛;优化建设标准与房型设计;完善建设任务分配与激励机制。
在城市更新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上海市政协委员庄峻斐提出,新建设要紧密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除了如社区食堂、卫生站、老年活动室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小区文化活动室、睦邻点等场所也能有一席保留居民回忆、讲述城市更新故事的展示空间。
提升公共服务,人人有获得感
生活在上海是怎样的体验?人人各有所乐。
聚焦“一老一小”,上海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和居家养老,推进普惠性托育服务。
70岁的上海老人胡幼玲每天基本不下厨,她说:“下楼走五分钟就是长者餐厅,一天三餐又好吃又便宜,碰到熟人还能聊聊天,完全不用为吃犯愁。”至2025年末,上海社区长者食堂将达到400家、老年助餐点将有2000个,基本满足老年人便捷就餐需求。
除了增加助餐场所之外,上海正在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解决老年人下楼不便的问题;提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打造无障碍环境;建设家庭照护床位,扩大长护险服务供给等。
为了解决职工家庭照看幼儿的问题,社区“宝宝屋”实现全市216个街镇(乡)全覆盖,全市普惠性托育机构比例提高到70%。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新增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推动社区托育点扩优提质。完善生育政策支持,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2024年7月19日,上海博物馆,观众在参观埃赫纳吞雕像。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摄
年轻人在上海有更多的乐趣。2024年,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展”持续火爆,一票难求;演唱会市场“神仙打架”,国内外艺人相继来沪,一年超过200场;还有各类国际重大赛事和会展在沪举办。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乐高乐园将于2025年开园运营,哈利·波特、小猪佩奇相关主题乐园未来有望落户上海。
与此同时,为了顺应群众对更多公共空间、更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上海大力推进黄浦江、苏州河还岸于民、还绿于民,推动“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一江一河”岸线贯通超过100公里,建成绿道近2000公里,849座公园24小时开放,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也对社会开放共享。
从关注“一老一小”的切实需求,到为年轻人提供丰富多元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对公共空间的持续优化,上海围绕兜底线、促普惠、提品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努力让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
人人参与的人民民主
2024年1月,围绕闵行文化公园24小时开放的话题,来自公园附近的300多位市民齐聚一堂展开讨论,“谁会深更半夜逛公园?”“纳税人的钱为什么要为极少数人买单?”“能否分季度开放?”还有治安问题、噪音污染、宠物管理等问题都被摆上台面。各方“吵”得热烈,引起不少关注。
这是闵行区人大与闵行区政协联合推出“人民城市议事厅,基层治理大讨论”活动,不只是公园开放,他们还讨论过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养老、电动车安全治理等话题,各方代表摆事实、讲道理,各抒己见。
激烈的辩论后,各方观点和诉求摸清了,还碰撞出一些管理新思路,事情反而变得好办。闵行文化公园在2024年3月试点延长开放阶段,全面提升公园安防设施;4月起24小时开放,不过夜间风险较高的环湖区域在21时后封闭养护。
人民是城市的主人,人民的声音应该被听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是人民城市应有之义。
近年来,上海持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探索,不断畅通听民意、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建成36个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5700个人大代表“家站点”、1280多个政协委员“站室点”、1100个人民建议征集点,累计收到群众建议35万件。
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这些年,虹桥街道邀请辖区居民、单位代表为社区治理和发展进行“头脑风暴”,为国家和上海的立法提建议,大事小情共商共治成为日常。
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上海康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新慧是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信息员,每年参与基层立法联系点座谈会、征询会等立法调研工作20多次,她说,9年来身边的爷叔、阿姨乃至学生提出的意见,都能推动法律条文的确立,立法离普通人并不遥远。
上海市政协也在长宁区设立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集中开展听取界别群众意见、联合议政调研、联动协商议事、提案全流程办理等实践活动,着力打造协商建言的重要平台。一年来,实践点共开展协商议事活动95场次,反映社情民意信息808条。
回望双子山,历经7年,从一个构想变成城市新地标,人们迫不及待地去登顶。热度,或许是因为它诞生于市民的“金点子”,在市民的关注下一点点建成,人们倾注了许多心力,它的的确确是上海市民看着“长成”的山。
当“为人民”和“人民建”有机统一起来,当每一件民生“小事”都凝聚着市民智慧,每一项决策都尽力实现最大社会共识,人民城市才真正属于人民。
周寰 设计